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退休后的理想生活 是回溧水养老

2017年05月05日 08:55:59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濮存昕似乎永远也不老。在老一辈眼中,他是《谪仙记》里清俊优雅的陈寅,绅士洋派又不失含蓄深沉。70、80后眼中,他是《英雄无悔》里刚直不阿的公安局长高天,《来来往往》里到处留情的成功商人康伟业。近年来,濮存昕专注话剧舞台,不少90后的姑娘告诉记者,爱极了话剧《茶馆》里他扮演的侠骨豪情的常四爷,《窝头会馆》里的落魄举人古月宗。

  最近,他又出现在央视大热的综艺节目《朗读者》中,一段情真意切的散文朗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视频刷屏朋友圈,再次令他成为关注焦点。身边有朋友告诉我,濮存昕今年已经64岁了,谁信啊?“是啊!过两年退休了,我还打算回溧水养老呢。”这位完全不避讳年龄的“男神”,在采访中向记者大方吐露了他对晚年生活的期待。

  为溧水旅游无偿代言: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濮存昕父亲苏民先生

  濮存昕回溧水采风

  濮存昕祖籍南京溧水柘塘镇地溪村,此处一直是濮姓人的聚居地,现在村子里大约四成居民都姓濮。尽管从小生长在北京,他对溧水却没有丝毫生分。濮存昕的父亲苏民也是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多年来,父子俩一直眷念故土,牵挂家乡的发展。

  2003年溧水举办一年一度的梅花节时,濮存昕父子就专程回乡登台献艺,并向贫困孩子捐赠了爱心善款。2014年底,溧水区政府邀请濮存昕给家乡拍摄一部旅游宣传片,濮存昕欣然应允,主动提出无偿拍摄。“我只是想为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这不算什么。”濮存昕谦虚地表示。

  宣传片中,濮存昕身着中式服装,在无想山拜佛,到竹海大道漫步,去石臼湖观看臼湖渔歌,在周家大院读书看戏、去石山下访问农家等镜头相继出现,极富诗情画意。拍摄过程中,濮存昕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忘我的工作热情、平易近人的言行、对家乡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给在场的拍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说溧水现在正在建造通往主城区的地铁,以后回去肯定就更方便了。溧水的风景、空气环境都很美,等过两年退休后不那么忙了,就有空回去多住些日子,山明水秀的溧水,是个养老的好地方。”言语中,濮存昕为家乡的变化感到发自内心地欣喜。

  濮氏家训“清白吏子孙”:留给后代的最好财富

  濮存昕向记者展示刻有祖训“清白吏子孙”的家传印章

  地溪村里早年间曾有一处濮氏宗族的祠堂,后来因故被毁。最近有些村民提出想重建祠堂,濮存昕得知后劝说他们,不要因为盖祠堂而跟规划部门争地,更不要为此制造矛盾。“祠堂虽然没了,但家谱是留下来的,刻有祖训‘清白吏子孙’的印章我也一直保存在书房,以后要传给我的女儿。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敬承德荫克振家声。这是父亲告诉我的,这十六个字的家谱也是祠堂堂屋里的一幅对联。”

  濮存昕说,父亲苏民原名濮思洵,属“思”字辈,解放前参加革命,因工作需要而改名,自己的女儿濮方就是“方”字辈。2002年,他和父亲把珍藏的一套修撰于光绪三年的七卷本家谱,捐赠给溧水区档案馆。濮家还将 “清白吏子孙”作为祖训,治印刻章,警醒后人。

  “不用给子孙留财富、留官位,只留下清白的名声。清清白白做人,这是祖上对待名和利的态度。这五个字的祖训,对我们家族有很大的影响。”濮存昕向记者介绍,印章从祖父、父亲传到自己手上,父辈们一辈子身怀正气,这种一以贯之的家族传统也早就融入了他的灵魂。

  的确,有人曾评价濮存昕,在人艺的舞台上,他永远是一副看破红尘、玉树临风的样子,圈内人谈起他,都爱用心静如水淡如菊来形容他。父亲苏民对此一言概之:“良好的家风使之然”。

  《人艺往事》曾有一篇写濮存昕与父亲的文章,其标题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文中写道:“濮存昕红了这么多年也没有闹出什么绯闻来,真难得!我妈(著名表演艺术家金雅琴)老爱说:‘那是因为小濮像他爸爸苏民。解放前,旧社会那种糜烂的气氛里,男演员有几个不花哨的?可是人家苏民长得一表人才,却一本正经。’”

  濮存昕回忆,少年时下乡到黑龙江,一个月写三封家信,父亲会帮他改好错别字,用红笔标出来指出错误,再回寄给他。这让濮存昕成了一个咬文嚼字、态度严谨的好演员。“我一个只上到小学六年级的人,后来居然能登上舞台演戏,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感谢当时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帮助。”

  分享冻龄秘诀:“演员的生命永远在舞台上”

  濮存昕回溧水赏梅

  不得不说,濮家淡泊名利的处世之道,让濮存昕多年来在演艺圈显得有些“另类”。

  今年3月1日,北京市发布人事任免公告。公告显示,濮存昕不再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此前,他担任副院长近14年,就有媒体报道他中途曾多次提交辞呈。如今终于如愿辞去了副院长职务,濮存昕如释重负,这下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戏剧和舞台中去了。

  “我没有和我的老前辈是之老师、曹禺老师一样。他们从政干得很不痛快,我要吸取我老师的教训,就永远当个演员。濮存昕坦言,自己的理想状态是:用演出、工作把所有时间填满。他希望天天演戏,天天进化妆室,天天背词儿。

  “演员才是饭碗,是我服务社会的方式。端着这个饭碗,就得小心翼翼,把责任心装在里面。端着这个饭碗,就别想着其他的饭碗。若是还没演两下,就想着玩、想着享受,那不是我认同的演员。”

  在场有记者称赞濮存昕逆生长,无论身材、气色、状态完全不像一个64岁的“老人”,向他请教保养秘笈。对此,他笑着说,“如果我不演戏,脂肪肝、三高肯定有”,自己能有好身体,都是坚持演戏,加上控制饮食,积极锻炼的缘故。“骑马、滑雪,这些运动我都行。”他认为,演员天天演戏,就像农民天天种田,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对于近14年的为官之路,濮存昕认为,担任领导职务,天天要开会,他的身体肯定就完了。“所以说,当领导这些年没有把我毁了,真的是好。”濮存昕感叹,演戏这个本职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舞台让我规避了多少艰难险阻,规避了多少诱惑、陷阱。我庆幸自己一直没离开话剧和观众。”

  助力《雷雨》改编成苏州评弹:“对阅读的饥渴造就了我”

  濮存昕在《朗读者》中朗读老舍名篇《宗月大师》

  虽然已经不再担任北京人艺的副院长,但这并不影响濮存昕对戏剧事业、曲艺工作者的关心和帮助。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告诉记者,几年前,她打算把话剧《雷雨》改编成中篇弹词,目标观众就是年轻人,而不是传统书场里的中老年观众。

  濮存昕听说后,主动找到盛小云来讨论改编思路和方向,并告诉她:“小云你在创作人物时要注意,《雷雨》里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这个戏绝不是脸谱化的。”传统的评弹剧目中,对人物的处理以扁平手段居多,非好即坏,黑白分明,没有那么“圆”,层次也不必那么丰富。盛小云说,在后来的改编中,她一直牢记濮存昕的建议,评弹版《雷雨》里,每一个人物都千姿百态,都有血有肉。

  最终,中篇弹词《雷雨》在清华大学等八所国内知名高校巡演时大获成功,证明了年轻观众对评弹《雷雨》的认可与喜爱,还拿下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江苏省首届“文华大奖”等多个曲艺界最高奖项,成为把经典文学变成通俗形式的成功尝试。“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和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北大教授钱理群评价道。有感于此,盛小云对濮存昕的热情点拨和出色的艺术修养十分敬佩。

  新媒体时代,濮存昕也在网上开设起了自己的公众号“濮哥读美文”,用分享朗读、用富于魅力的声音向网友们传播葛总经典文学作品。“朗读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把美传播出去。朗读也是学习的过程。”濮存昕透露,他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恰逢“文革”,接着就去东北当知青下乡,没有上过一天学。

  濮存昕认为,12岁小学毕业后,就应该阅读一些长篇文学作品了。经常阅读的孩子,会显得非常棒。

  “那时如果有一本书,大家都抢着看。”濮存昕坦言,知青时期对阅读的饥渴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从此伴随他一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跟当时经常写作分不开。那时天天写各种讲话稿、批判稿、大字报、黑板报,还有家信,我们这一辈人的特殊经历,是时代和命运造成的。所以,不能按当时对我们的要求去强加给现在的孩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阅读习惯应该是从小就养成的。”

  人物档案

  濮存昕,1953年出生在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家庭,祖籍南京溧水。他的父亲苏民在离休前是北京人艺著名的话剧导演和演员。

  1970年,濮存昕跟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自愿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1986年进入中国最著名的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并涉及影视圈,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话剧演员及影视演员,他主演的电视剧《来来往往》《男人底线》,《英雄无悔》,《光荣之旅》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中国表演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