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宜候夨簋:一觉三千年 醒来惊世人

2017年05月04日 11:49:23 | 来源:看见大市口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顶峰,当时,青铜器可以打造田头农具,可以制作贵族祭祀的礼器,也可以铸造开疆拓土的利器。镇江这座坐拥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的地下曾经深深埋藏着各种不同形态、不同用处的青铜器。而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个又一个偶然的际遇,让这些宝藏陆续重见天日,拼凑出一幅璀璨的吴文化历史画卷。

20124118811715.jpg

  1954年六月间的一天,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农民聂长保和往常一样去田里翻地,突然,他的铁锄下发出了异样的声响。聂长保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黑黝黝的泥土中,静静的躺着一个沉甸甸的金属容器,聂长保打开看了一下,里面并没有财宝。他继续向周围挖掘,连续又挖出了很多这样的东西。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回家后一锄头把它打碎了,聂长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一锄头打碎的竟是一件稀世珍宝--“宜侯夨簋”,现收藏在中国博物馆。

QQ截图20170504102939.jpg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 宜侯夨簋,宜是地名,是目前镇江可考的最早的地名,侯是爵名,官位相当于,夨是制作这件宜侯夨簋人的名字,簋就是一种盛食器。

QQ截图20170504102304.jpg

  “宜侯夨簋”的底部刻有一百二十余字的铭文,正是这些铭文为人们揭开了这批青铜器身世之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QQ截图20170504102454.jpg

  当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还有古文学家唐兰等人将这段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四月丁未这一天,周王察看了地图,向南方进行了占卜,对虞侯夨说,我派你到宜地去当诸侯,赏赐土地、山川、人口和武器若干。为了感谢王的恩赐,夨特意铸造了这只宝器,以为纪念。

QQ截图20170504102531.jpg

  “宜侯夨簋”腹内的铭文中,蕴藏着吴国早期的神秘史实,可称之为吴国第一礼器。考古专家认定,“宜”便是今天的镇江丹徒一带,这里是西周时期先吴的政治中心,是吴国的发源之地。这是镇江文字记载中最早建立的城市名称,距今三千年。而西周的王室在陕西,为了开辟疆土,周人不远千里来到吴地。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中原礼乐带到了这山清水秀的荆蛮之地,这是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北人南迁。此后,吴文化在镇江进入了历史篇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