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智能:挖掘内生动力实现二次转型

2017年04月27日 11:33:00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兴智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由科技巨头企业中兴通讯投资设立,依托中兴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含金汤匙”出生的中兴也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智能交通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快速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企业在成立之初的近10年,一直保持上扬的发展态势。 

  不过,在面对交通行业的变化、缩小的市场规模时,企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最终,让中兴智能重新崛起的,是不再依赖于政府订单,而是以技术和管理的多次创新,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获得了发展的主导权,并再度取得突破。 

  先发优势十足,但发展曲线并未持续上扬 

  “本以为一直是这个曲线,结果没想到2010年之后不仅没上扬,反而还下滑……”中兴智能总裁助理李翔说话时,做了个向下的手势。 

  2000年成立之初,中兴智能依托中兴通讯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颇像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力图在交通行业一展宏图。 

  “用了一年多时间,中兴智能就产值过亿了。”李翔回忆说,成立之初,国内的智能交通产业(ITS)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当时的智能交通其实指的是基础的“公路联网”技术,为新建设的高速公路安装通讯设施、保持通讯畅通。“当时其实算是个产品提供商,大部分产品都由政府部门出面买单。”当时,中兴智能与其说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如说更像一个贸易型企业。2011年,中兴智能迁入无锡,继续深耕主营业务。不过,之后几年的发展曲线,却并不如想像中美好。2012至2016年间,中兴智能的营业收入均在亿元以上,不过并不是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几年一度发展停滞甚至收入下降。 

  直面痛点,以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快推动转型 

  李翔介绍,中兴智能未能保持上扬曲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已过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没有原来想像中那么大。”中兴智能此前所设想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远大目标”没有达成。 

  同时,由于各个城市交通所使用的智能监控等设备不同,中兴智能通过自己积累的行业经验,与各个地区的交管部门合作,凭借建设及维护智能交通设备的政府订单,深入城市交通市场。但与各地相关部门的合作中,也一度出现了资金难以收回的窘境。现金流紧张也导致了新项目无法扩展,企业的规模不上不下。是继续依赖政策、依赖政府订单,还是靠自己转型突破?答案显而易见。 

  2016年开始,中兴智能逐渐由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在以智慧停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基础的静态交通服务的基础上,从动态交通服务的集成商,转变为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智慧停车”体系的规划、建设、投资、运营服务。经过两年时间研发出的“互联网+停车服务”,在常德、西昌和扬中等多个城市成功推广应用,累计建设智能交通项目800余个。进一步完善的“城市级智慧停车云服务体系”获得了国内多个城市公共停车资源的特许经营权。今年1月,国内首个超过10亿元级别“互联网+智慧停车”PPP项目落地赤峰市,由中兴智能负责承建。 

  “这与此前的政府订单不同,停车位由我们负责经营、自负盈亏。”不等不靠、凭借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扩展业务范围,中兴智能的发展曲线在今年初再次上扬。 

  依赖内生动力,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其实,这次转型是中兴智能的第二次转型。 

  2006年起,有感于智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开始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技术产品和通讯设施,主营业务从以高速公路为主,逐步扩展到城市交通、铁路与高速公路齐头并进,在城市交通方面,与政府部门合作,为交通管理提供通讯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 

  同时,中兴智能的研发团队并未停止技术创新的脚步,视频处理技术、云计算、智能交通综合指挥管控平台的研发建设等,一直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新的物联网技术一出来,可以说最先应用的就是智能交通行业。”中兴智能自主研发的技术也被国内外企业所广泛应用。 

  不过,技术和主营范围的扩展,却还是让中兴智能遭遇了发展瓶颈。不完全依赖高速公路建设、城市交通的政府订单其实都还是“外力”,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总会出现种种变化;与其依赖“外力”不如依靠企业自身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获得第二次的新生。 

  从简单的技术创新到建立起技术、应用和资本三者共同引领的新发展模式,从做整体的综合交通产品转化为综合信息服务的提供商,从做平台、做管理到做服务……中兴智能这次“大换血”的改革改变了自身的管理模式、发展路径,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铺了路。 

  未来,中兴智能将以无锡为核心,扩展长三角地区市场,形成一个领先全国的区域性智能交通物联网市场,锻炼一支专业的智能交通团队,为无锡的智能交通产业“输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