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盱眙的不解之缘

2017年04月26日 15:57:00 | 来源:盱眙文艺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孙悟空眼中的盱眙

  “行者纵起筋斗云,躲离怪处,直奔盱眙山。不一日,早到。细观,真好去处:

  南近江津,北临淮水。东通海峤,西接封符。山顶上有楼观 峥嵘,山凹里有涧泉浩涌。嵯峨怪石,磐秀乔松。百般果品应时新,千样花枝迎日放。人如蚁阵往来多,船似雁行归去广。上边有瑞岩观、东岳宫、五星祠、龟山寺等,钟韵香烟冲碧汉;又有玻瑞泉、五塔峪、八仙台、杏花园,山光树色映蠙城。白云横不度,幽鸟倦还鸣。说甚泰嵩衡华秀,此间仙景若蓬瀛。

  大圣点玩不尽,径过了淮河,入蠙城之内,到大圣禅寺山门外。又见那殿宇轩昂,长廊彩丽,有一座宝塔峥嵘。真是:插云倚汉高千丈,仰视金瓶透碧空。

  上下有光凝宇宙,东西无影映帘栊。

  风吹宝铎闻天乐,门映冰虬对梵宫。

  飞宿灵禽时诉语,遥瞻淮水渺无穷。

  行者且观且走,直至二层门下……”

  以上是《西游记》第六十六回中所写的一段话。孙悟空怎么“东游”到盱眙去的呢?事由是为解小西天之困,在日值功曹的建议下,去盱眙蠙城(蠙城即为泗州城,与盱眙山隔淮相望,清康熙19年因黄河夺淮而淹没,今存水下,现为盱眙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求助于神通广大的“大圣国师王菩萨”。以上所引述的一段,正是孙悟空驾临盱眙后在见到国师王菩萨之前的所见和行止。这里的盱眙和泗州,从孙悟空的视野里呈现出来,是一种实地实景的叙写,而不是虚构的。当然孙悟空眼中的盱眙,也就是作者眼中的盱眙,《西游记》是一部以虚构为主的神话小说,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大篇幅地实地实景叙写一个真实的地方,这在《西游记》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事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在同一书中找出类似的例子,那能找得出来的恐怕就是长安了,但二者用墨用情明显不同,我们顺便来看一下对长安的描写,在第九回开头这样写道:

  “诗曰:

  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同流绕四山。

  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

  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奇胜之方。”

  在这一段文字里,除了推崇长安显赫的历史地位和对之笼统的赞美之外,其具体实景描述也就只“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官弦楼”几句,且搬出“花柳巷”、“管弦楼”,语近调侃,作为其定语的数目字也只是约数,属修辞性用语,并非实指。再说了,长安乃众所周知之地,是个“大地方”,对之即使作更多的描写,也实不足为奇;而盱眙则知名度有限,是个“小地方”竟对之作如许描写,怎不令人奇之、思之?!

  二、《西游记》中使用大量盱眙方言

  《西游记》不仅借孙悟空到盱眙“一游”而对盱眙作了直接的实地实景介绍和赞美,而且又使用了大量的盱眙方言,这一点,只有熟悉盱眙方言的人稍加细心阅读时就能发现。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罗列过几十个至今活在盱眙口头语言中的方言俚语(包括风俗习惯的表述)。这里当然难以尽述,只略举几例,便可见此言非虚,如:

  “展抹桌椅”、“展得干净”。展:抹。盱眙常称抹布为展布。

  “失惊打怪的”。失惊打怪:大惊小怪。

  八戒道:“老儿滴答什么……”滴答:罗嗦。

  “好道汤着饿鬼了”。汤着:碰到,遇到。

  “左我们”。左:读为zhuǎn,近于“骗”、“捉弄”义。

  值得提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1980年版)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和处置,就因不谙其方言含义而显然弄出了错误,例如:

  “草科”意为草丛,却把它解释为“草窠” (第190页)。

  第488页妖怪要将八戒剥了皮下锅烀(煮),八戒慌了道:“(不剥皮)好蒸!好蒸!……汤滚就烂。圈户!圈户!”这里的“户”与“烀”音义同,煮的意思;“圈”按盱眙方言该读为jiàn,不是注释中说的juàn,是经济意,例如某种米出饭率高则为圈煮,也可说这种米煮饭“圈泛”。此处的圈户意为连皮煮出肉率高。连皮煮既容易烂(“汤滚就烂”),又“圈户”即出肉率高,这是八戒为逃避剥皮之灾而找出的两个理由,而不是光易烂这一个理由,注释中将“圈户”解释为烂这显然是错的。

  还有一处有意思的是,原来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第46回有一处写道:“(孙行者)还洗浴,打个氼子,淬在油锅底上……”而上述人文本可能因不明“氼子”的意思,就干脆把“打个氼子”改为“打个水花”,这是不当的。关于“氼子”一语的释义问题,曾引起过学者讨论,说法不一,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氼子”就是“猛子”,是盱眙方言,指—种扎入水下潜泳的动作。这里“氼”和“猛”皆为同音替代,共指一个意思。《西游记》中遇同音替代的情况下,常常前后取字不同,即用不同的字表达同一个意思,如(秽气)畜人、旭人,蓄和旭是一个意思。我们拿另外一处“呆子……却就打个猛子,淬将下去”参照来看,也就可知“打个氼子,淬在油锅底上”中的“氼子” 是何意了。“淬” :cè,这里不读cuì,也是盱眙方言,常与“猛子”连用:“淬猛子”、“淬个猛子”。再从构字上看,“氼”是会意字,人在水下,与“猛子”岂不相合?所以,只因对“氼子”吃不准,人文本就把“打个氼子”改成“打个水花”,大错矣。可见,了解”《西游记》中的盱眙方言,不仅可以看出《西游记》与盱眙不寻常关系的一个表征,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阅读理解《西游记》。当然,说到《西游记》中的盱眙方言,还应指出的一点是,其中有一部分除在盱眙运用外,在江淮一带也见运用。这是方言的复杂性一面,有时不是机械地按地域划分的。但一部文学作品中某地方言运用呈现一定规模,而不是偶尔为之,那么也就自然会形成一定特色,应受到关注。

  三、孙悟空原型说法之一——无支祁——与盱眙之缘

  学术界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型,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方说,胡适等人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是由印度佛经传奇故事中的神猴哈奴曼变化而来的;鲁迅和许多人则认为孙悟空来自中国神话传说中钓无支祁。鲁迅曾说:“《总西游》中两提‘无支祁’(一作巫枝祗),盖元时盛引此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我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

  《古岳渎经》中记述,无支祁是“淮涡水神”,“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可以“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视不可久”。此外无支祁还善变化(如变巨木之类)。由于无支祁兴风作浪,危害生灵,终被大禹制服,锁于盱眙龟山下的淮水中。无支祁又称巫枝祗、泗州圣母、龟山水母、水母娘娘、水猿大圣等。无支祁的故事变化很多,如后来话本和杂剧中无支祁又成为孙行者的姐妹。元代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中,齐天大圣自我介绍说:“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姐姐龟山水母,因水瀹(淹)了泗州,损害生灵极多,被释迦如来抓住锁在碧油潭,不能翻身。”鲁迅说 “《西游》中两提无支祁”,其中一次就是日值功曹建议孙悟空去泗州救援时说的,他说,这处精兵“也在南赡部州盱眙山蠙城,即今泗州是也。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另一处写道,国师王菩萨说:“奈何正值初夏,正淮水泛涨之时,新收了水猿大圣”。在这里,制服无支祁者由大禹换成了僧伽了。但有一点很清楚,按照这一路说法,不管无支祁是齐天大圣的姐妹,还是孙悟空的前身、模特儿,孙悟空与无支祁的血缘关系是肯定的。清光绪年间的《盱眙县志》曾记载了无支祁或龟山水母被镇压在盱眙龟山下以及日后被发掘出来的传说。发掘的故事是这样的:根据宋《太平环宇记》中记述,“唐永泰初年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钩为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沉没于底,约可五十丈,见大铁锁盘龟山足,寻不知极。渔人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人获其锁,力不能制,加以大牛五十头,锁乃振动,稍就岸时,天无风,惊波浪翻,观者大骇。缘之锁末,见一兽状如青猿,……雪牙金爪,闯然出岸。高五丈许,蹲踞起伏若猕猴,但两目不能视,兀若昏醉。耳目口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眸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辄欲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没于水去。”这个故事就应了无支祁当初锁于龟山脚下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也在一些文豪的诗中提及,如苏辙《过龟山》诗中有儿句说:“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张禧《宿龟山》诗中也写道:“神禹尚疑疏凿在,支祁空锁水云腥”。此外,龟山西南隅绝壁下还有支祁井。

  总之,以上几点足以表明,从显性的文字叙写和隐性的渊源关系来看,《西游记》与盱眙有着非比寻常的密切关系,这很独特。关注这件事至少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有助于研究推定《西游记》的作者问题。《西游记》是在长期流传的取经故事基础上加工写定的,这个最后加工写定者即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存在争议,尚无定论。除吴承恩以外,其他人选有丘处机、、陈元之、李春芳等等。《西游记》与盱眙的关系,也就是其作者与盱眙的关系,反映出其作者十分熟悉盱眙,熟悉盱眙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历史文化,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很可能与盱眙发生过瓜葛,这不就是判定《西游记》作者的一个重要砝码吗?其二,某个地方与知名文学作品有联系,一般总会增加其知名度,是种无形的宣传,这类例子是太多了。在这方面,盱眙除了历代许多文豪、名流,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米芾、张禧、杨万里等等等等,留下过大量与盱眙有关的题咏、诗词、墨宝而为盱眙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之外,《西游记》、孙悟空与盱眙的关系只要为人知晓自然也就会扩大盱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让今天盱眙龙虾掀起的“红色风暴”更添几分色彩和魅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