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接轨上海跨越发展

2017年04月07日 15:14:22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年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深入学习、服务、接轨、配套上海,取得良好成效。近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南通正处在接轨上海新的机遇“风口”上,要求南通再接再厉,乘风驭势,占得先机,加速发展,更上一层楼。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借助国际大都市上海之光,积极融合、深度对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高层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会办、合作衔接落实等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经营管理、挂职交流、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瞄准上海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央企、国企,大力开展驻城招商,专门成立上海招商局,着力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来通落户,从上海引进新材料、高端生活消费品、精密机械等产业项目40多个,总投资约25亿美元;深入推进产业平台共建,坚持以南通综保区为主平台,在规划理念、产业导向、功能定位、环境配套、政策体系等方面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全方位开展对接活动。目前,综保区内的纺织原料交易、进口商品展示直销、石化交易等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主要经营指标保持较大增幅;同时,开发区以一期带宽40G的国际互联网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为依托,加快推进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建设;以再生资源交易交割、货物进口分拨、国际商品分销、国际中转拼箱四大中心为一体的中仓国际物流园正式落户;充分借鉴机制创新经验,在复制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方面先行先试,在优化体制机制方面快行一步,南通综保区设立专用审批窗口,推行“一窗受理、三证合一”登记改革,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推进的审批流程;推行“负面清单““先照后证”等制度,复制上海自贸区集中报关、区内自行运输、集中汇总纳税、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等9项海关创新监管制度和进口货物预检验、入境生物材料风险管理等6项检验检疫创新举措,有力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稳中有进接上海 借得优势展翅飞

  回顾南通接轨上海的历程,从“北上海”到“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门”,定位更加高了,内涵更加丰富了。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积极谋划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积极发挥区位、成本、开放和资源优势,全面深化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接合作,不断续写新篇,在“跨江融合、接轨上海”中进一步扮演好“排头兵、主力军”角色。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着力建设上海先进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区、上海金融科创中心最佳配套区、上海体制机制创新最佳推广区。着力推进“八大对接行动”。

  开发园区对接行动。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合作,加强与上海重点产业平台对接,重点推进与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开发区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高端产业对接行动。充分利用上海产业的溢出效应、辐射效应,加快形成与上海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格局,构建既与上海产业配套融合、又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上海驻城招商力度,确保天天有招商分队、周周有小型招商活动、月月有专题招商对接会,重点加强精密机械、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金融、数据、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对接与合作,力争每年引进超3000万美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各10个以上。载体建设对接行动。进一步提升“3+3”特色园区的配套、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加快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国际软件园、中仓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形成承载更加有力、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产业平台。“金介”机构对接行动。密切与上海产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信息共享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加强与上海外资银行、创投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联动模式,切实解决区内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规模企业对接行动。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制度创新、服务贸易等方面优势,引领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与上海形成互动、对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展贸易、开拓市场,提升成长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创新资源对接行动。依托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大力引进上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基地,加大面向上海柔性引才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着力打造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创新创业新高地。每年组织科技对接活动5次以上,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0个以上,引进产业研究院1个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体制机制对接行动。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功试点经验,推进行政服务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建立与上海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体系,完善建立健全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制度规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样本。城市环境对接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步伐,以中央创新区、能达商务区为核心,年均投入基础设施与城建资金20亿元,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生态,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在形象与内在水平上与上海相匹配,打造南通对接上海的城市“会客厅”。

  又见花枝满杏园 再乘东风上高楼

  作为南通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与上海最近的城市组团,开发区天生就具有与上海紧密相连的融合发展“基因”。经过长达33年的发展,开发区已成长为实力雄厚、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开放之区、活力之区。2016年,GDP达到52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860亿元,在江苏省1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居第8位。总体看来,南通开发区在对接服务上海方面主要有六大优势: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交通区位优势。上海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布,提出要优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开发区作为南通“南大门”、苏通大桥北“桥头堡”,距上海仅一小时车程,可以最大限度、最大程度地承接辐射效应、溢出效应。

  特色鲜明、基础扎实的产业质态优势。近年来,开发区坚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发展质效,获批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开发区。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80亿美元,兴办外商投资企业800多家,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海洋工程、精密机械、光电信息、医药健康、现代纺织、服务外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精致高效、务实有力的项目服务优势。接轨国际大都市上海,对于开发区而言,就是以更优质的项目服务来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兴业。开发区具备一套完善的“全程服务、快速反应、个性保障”服务机制,建立了“一个主导产业、一项发展规划、一名牵头分管领导、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套工作机制”的推进体系,实行党工委、管委会负责同志及机关部门、街道、招商人员与重点项目的“四联系”制度。可以说,开发区从上到下都是项目投资者的“店小二”“服务员”,正是有了这些高效服务,创造了日本大王纸尿裤项目“当年招商、当年建设、当年盈利”的“开发区招商速度”,形成了为德国默克制药争取医药产品进医保和药监认证等一批“开发区招商故事”。

  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平台载体优势。在承接上海的项目转移上,离不开产业平台的有力支撑,既要“接得住”,更要“托得好”。近年来,开发区高起点规划建设“3+3”特色园区,即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药健康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和能达商务区、综合保税区、科技创意园3个综合功能园区,有5个园区被评为省、市“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能达商务区内建立了国际软件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服务外包园等特色载体,获批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南通综保区2013年获批并于当年封关运作,目前正重点拓展大数据、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仓储等功能,打造成为对接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创新资源优势。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提升创新“浓度”,去年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两块“国家级”牌子,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目前,累计引进培育各类新业态、新产业、新人才的科技型企业200多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建成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130多个,创新载体面积超80万平方米,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3000名,为全面对接上海创新资源提供了坚实保障。

  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的城市功能优势。开发区不断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产城一体化开发格局。能达商务区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总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在建或已投运的超百米楼宇40多幢,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商业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中央公园、湿地公园、生态通廊等绿色生态景观不断建成,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充分展现出宜商宜居宜业的鲜明特色。

  融通于沪重在“接” 创新举措贵在“行”

  开发区从实践中感知,推进跨江融合、对接上海,基础是交通互联,重点是产业载体对接,关键是科技人才引进。开发区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推动资本、科技、企业、人才等有效对接,做好“上海孵化、开发区转化”这篇大文章。重点围绕“四个突出”:

  突出政府主导。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省市接轨上海的“指挥棒”和“发令枪”,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唱好开发区对接上海的“地方戏”。区级层面,重点加强与上海闵行区的相互对接,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力争在产业对接、人才培养、园区共建、技术转移、提质增效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同时,积极利用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与上海交大等重点高校的结对合作,加快对上海科技成果的吸收。3月,开发区在上海成功举办接轨上海顶尖人才专场推介活动,与人才团队签约药物研发、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高层次人才工作站等8个项目。在部门层面上,全区8个专职招商单元将围绕各自主攻产业方向,主动认领产业园区对接任务,力争在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新兴产业方面形成一批看得见、抓得住、有效益的成果。

  突出平台共建。平台合作共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开发区将以“3+3”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深入分析产业特点,找准与上海各产业平台的契合点,主动上门谋求对接、推动共建,力争加快打造一批理念新、功能优、配套好、产业强的园区“升级版”。在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复制张江科技产业园区在运营模式、产业规划、公共配套、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张江科技产业园区内医药健康项目的溢出和转移,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在建设南通综合保税区方面,巩固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合作成果,真正把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上海改革创新成果在南通落地的先行区。

  突出资源互补。重点发挥自身空间优势、成本优势,主动与上海的创新资源主动呼应,积极打造上海创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新人才在南通落地的“试验田”。在数据信息服务方面,依托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深化与上海移动、上海电信等运营企业的合作,加快打造上海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类企业的数据挖掘、运营、管理、分析中心。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依托国家级留学人员产业园这一平台资源,积极吸引上海高校、科研单位人才来开发区开展定向挂钩服务,加快引进一批带项目、带资金、带研发团队的高端人才落户,积极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加快推动企业与高校实施产学研项目。

  突出精准对接。积极对接上海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通过持续不断的拜访活动,建立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快与中央创新区的对接,积极为中央创新区集聚配套创新资源;积极梳理、对接、拜访一批在上海的南通籍优秀企业家、南通籍能人、南通籍高技术人才,引导他们回乡创新创业,让更多的“南通智慧”在本地转化、全力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融入上海、辐射苏中、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园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