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看看清江浦的“都天庙”

2017年04月06日 16:55:26 | 来源:今日清江浦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或许是因为清明节的缘故,在这个时节漫步在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深处滋生出一种严肃、厚重的感觉。这是一处位于城中心“闹中取静”的别样区域,一条条逼仄曲折的巷子将现代的喧嚣与古老的沉静分隔开来,泾渭分明。脚下是不知何年何代铺就的青色地砖,抬头是布满青苔的斑驳院墙,眼中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老屋……还有无数的老故事都被围囿其中。

  街区核心——都天庙

   既然被叫作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都天庙无疑就是此区域的核心所在。在一般人的意识当中,“寺”“庙”具是佛教场所,然而都天庙却是货真价实的道教建筑,是专门为了纪念都天大帝张巡所建。张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唐代蒲州河东人,历任县令、河南节度副使、御史中丞等职。安史之乱中,他只是区区一个县令,却先后在雍丘、宁陵率军民抵抗叛军,后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下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不仅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睢阳之战”,更保得江浙一带免遭涂炭。张巡战死后,江浙百姓感念其恩德,将其尊为都天神并兴建庙宇。除了淮安外,上海、镇江、扬州、东台等地也均建有都天庙。

   淮安都天庙始建于明朝,起初规模宏大,建有牌楼、山门殿、中殿和后殿,后历经清、民国时期的数百年风雨,如今尚存大殿和院落。根据之前的记载,都天庙不仅是道教的供奉、祭祀场所,也是民间举行大型活动的中心所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都天庙庙会和五月十七的都天庙香期时,不仅有热闹的商品集会,还有众人踊跃参与的游艺活动。据说,当年游艺的场面十分气派,前面一般是由四人抬着二面大锣鸣声开道,后面则是一路彩旗飘扬,队伍中有戏狮舞龙的、玩花船的、小黑驴背小媳妇的以及蛤蜊精(歪歪精),一路表演嬉闹,十分有趣;1934年,马星孚、戴拱北二人在此处创立“国医学社”,传授医术,同年夏秋间疫病流行,淮阴中医中药界还在庙内设“施医施药处”,义务为百姓诊治。

   如今,都天庙依旧默默地矗立在原处,高耸的院墙、弓形的廊檐、精美的雕花古韵犹存,只是冷冷清清,早已没有了昔日旺盛的香火气。虽然远处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已将都天庙映衬得毫不起眼,但以它为中心比邻而建、鳞次栉比的古民居,还依稀能证明它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站在庙院之中,仰望头顶的四方苍穹,闻着似有似无的幽香,再浮躁的心都会渐渐沉静下来,陷入历史的深思之中。

  胶片之中的虚实写意——郎静山故居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宗社与聚居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淮安都天庙就像一个原点,自从建立伊始便不断向四周辐射、扩展,即使在经历过大规模现代化改造的今天,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依然保持了14.2公顷的规模,共保存古建筑31处(包含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22处),这其中不乏历史名人的寓所。

   在距都天庙直线距离不到400米的地方,就是被外界誉为“用相机作画的艺术大师”、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故居。1892年,郎静山出生于清江浦(今清江浦区都天庙前街27号),受父亲郎锦堂的影响,郎静山自小便对绘画与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淮安成长生活了12年之后,郎静山前往上海求学、工作,并在摄影实践当中逐步形成了“仿中国画、写意抒情和师古之法”的集锦摄影,从此蜚声海内外。郎静山故居面积不大,两进两出的宅子显得十分安静、整洁,正对大门的院落里靠墙种满了翠竹花草,一座假山前面站立着郎静山的纯铜全身塑像——身穿一袭长袍的大师,双手抱着一台老式相机,微微颔首沉思,仿佛正在绿色掩映之中进行着创作构思,整个画面相当应情应景。

   整个郎静山故居共分为四个陈列展览部分,分别是生平陈列、作品陈列、起居室原状陈列和临时展陈,详细展示了大师在淮成长生活的过程和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展出的数百张郎静山摄影作品当中,有人物肖像也有山水风景,时间跨度包含了大师从青年到老年的所有时期。从这些作品当中,大家既可以看到上世纪中国的写实景象,也可以感受到虚实相生的中国画山水意境,郎静山因此也被成为“亚洲摄影之父”。2015年,为了配合“清江浦开埠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郎静山故居临时展厅还特设了“清江浦记忆”展览,通过照片、图画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清江浦的历史和文化,也为现代人了解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600年沧桑巨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麒派”艺术诞生地——周信芳故居

   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老街巷老房子,还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的优秀历史人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就诞生于此。

   1895年,周信芳出生于清江浦南门虹桥的一个京剧世家。他六岁学戏七岁登台表演,遂取名“七龄童”,后因常被人误喊为“麒麟童”而在上海改名,此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当中,周信芳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贯通,并大胆进行革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28年,他演出的《龙凤帕》受到内外行的一致推崇,就此开创了“麒派”艺术。

   虽然周信芳6岁时就离开了淮安,但其儿时居所却一直得以保留。如今的周信芳故居位于淮安清江浦区环城东路上,门前设有周信芳半身像一座,虽然故人早已不在,但小院当中花草树木却依然长得旺盛,漫步其中让人倍感惬意。出门得见河水潺潺,进门则是碧绿掩映,或许正是这种恬淡、清静的环境,才赋予了周信芳卓越的艺术天赋。目前,周信芳故居内有房屋7间,包含了艺术生平陈列室、起居室、厨房等建筑,屋内除按照主人生活时的状态进行陈设外,还陈列了与周信芳个人生平、演艺生涯相关的实物、文字、照片等。此外,故居内还设立了一座戏台和一间戏迷票友活动室,平日里也有不少各个年龄段的京剧票友来此排练,不断传出的丝竹鼓乐和咿咿呀呀的唱腔也令这座小院平添了许多生气。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