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看尽江苏戏曲

2017年03月23日 14:27:42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片看尽江苏戏曲↑↑↑

  百戏之祖昆曲,在这里诞生;

  京剧徽班进京,从这里启程;

  戏曲在江苏的发展源远流长。

  江苏戏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至今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活跃在江苏的戏曲剧种共有20个,全国性剧种2个,江苏地方性剧种15个,其他地方性剧种3个。

  【江苏戏曲的40朵梅花】 

  昆曲:张继青、张寄蝶、石小梅、林继凡、胡锦芳、黄小午、王芳、沈丰英、俞玖林、柯军、孔爱萍、李鸿良、周雪峰

  京剧:黄孝慈、陈霖苍、李雪梅、李洁、艾金梅、范乐新

  滑稽戏:张克勤、顾芗、殷延平

  锡剧:倪同芳、黄静惠、王建伟、周东亮、陈云霞、董红

  扬剧:徐秀芳、李政成

  淮剧:梁国英、王书龙、陈澄、陈明矿

  淮海戏:魏佳宁、许亚玲

  柳琴戏:王晓红

  江苏梆子:张虹、燕凌

  越剧:陶琪

  一、全国性剧种

  江苏拥有两大全国性剧种:昆曲和京剧。

  昆  曲

  诞生:600年

  代表剧目:《牡丹亭》、《烂柯山》、《长生殿》、《白罗衫》、《邯郸梦》

  新创剧目:《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绣襦记》、《绿牡丹》

  元末明初,昆曲在江苏诞生,写下了这方丰饶之地在中华戏曲版图上最重要的一笔。

  从明中后期到清朝康乾盛世,昆曲辉煌持续长达200年之久,被誉为“盛世元音”,是风靡全国的第一国剧。徽班进京后,昆剧虽然在艺术上滋养着各地方剧种,自身却日益败落。

  200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遗后,昆曲迎来新的春天,尤其在年轻观众中拥有较大影响力,昆曲也成为江苏的海外文化名片。

  江苏省昆剧院已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昆剧院团之一。全团挖掘、整理、传承了200多部经典折子戏,形成了朴实、细腻、秀丽、讲究的“南昆风度”表演特色。

  苏州昆剧院开放进取,锐意改革。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担任艺术总监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成为昆曲复兴史上的重要事件,带动无数年轻人走进剧院。

  2015年11月,昆山当代昆剧院在昆山成立,填补了昆曲故乡无昆团的空白。至此,全国八大昆团江苏有其三。

  京  剧

  流传:200余年

  代表剧目:《虹桥赠珠》、《朱仙镇》、《红佛传》、《红娘》

  新创剧目:《宝烛记》、《红菱艳》、《骆驼祥子》、《西施归越》、《青蛇传》、《胭脂河》、《飘逸的红纱巾》

  清代扬州,繁荣无比,戏班汇集,名角辈出。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

  清代末年,梅巧玲从泰州出发,辗转至京城,后来成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他的后代中,便有一代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

  民国8年,实业家张謇邀请欧阳予倩创办“南通伶工学社”,是江苏第一所新型的京剧学校,梅兰芳三次获邀去南通,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

  1960年5月,以江苏省京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江苏省京剧院。

  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江苏省京剧院突出了自身的武戏特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直勇于创新,把创作当作剧院发展的重要路径,成立至今原创剧目达到40多出,保留剧目200余出。

  二、江苏地方性剧种

  直接诞生于江苏的地方性剧种15个。

  锡  剧

  诞生:百余年

  代表剧目:《珍珠塔》、《双珠凤》、《红楼梦》

  新创剧目:《紫砂梦》

  解放初期,地方戏蓬勃兴起,越剧、黄梅戏和锡剧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为首,被观众称为“锡老大”。吴文化的丰厚底蕴,乡土气息的吴侬软语,优美抒情的声腔旋律,细腻清纯的表演艺术,江南丝竹的伴奏形式,形成了锡剧“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独特风格,雅号“太湖一枝梅”。

  扬  剧

  诞生:百余年

  代表剧目:《百岁挂帅》、《鸿雁传书》

  新创剧目:《王昭君》、《衣冠风流》《史可法》

  扬剧,由扬州民间的花鼓戏、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她发源于古城扬州、孕育于晚清、成形于民国,鼎盛于新中国成立后,流行于苏中、上海、镇江、南京及皖东等地区。

  扬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喜闻乐见的形式、清新纯朴的风格、优美动听的声腔、精彩纷呈的流派,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淮  剧

  诞生:200年左右

  代表剧目:《赵五娘》、《莲花庵》、《牙痕记》、《团圆之后》

  新创剧目:《太阳花》、《十品村官》、《祥林嫂》、《小镇》

  淮剧,由“江淮戏”发展而来。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及安徽省。

  淮剧与民间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风格质朴而不失精致,创新意识强烈,反映民生民情、社会时事十分及时而精到。特别是淮剧表现悲剧的优势,能充分体现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民众的精神追求,迄今充满生机和活力。

  淮  海  戏

  诞生:百余年

  代表剧目:《樊梨花》、《皮秀英四告》

  新创剧目:《借靴》、《秋月》

  淮海戏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至今,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编演现代戏。

  柳  琴  戏

  诞生:200余年

  代表剧目:《喝面叶》、《状元打更》、《屠夫状元》

  新创剧目:《山乡锣鼓》、《姊妹俩上工地》、《回娘家》

  柳琴戏,分布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柳琴戏”。柳琴戏的唱腔既有南方剧种的柔美低回之美,也有北方剧种的阳刚粗旷之气。

  苏  剧

  诞生:百余年

  代表剧目:《邬飞霞刺梁》《花魁记》《五姑娘》《快嘴李翠莲》《五姑娘》《柳如是》《满庭芳》

  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剧可称通俗昆剧,许多苏剧演员同时也可以演出昆剧,最初的苏剧剧目大部分也是来源于昆,江苏省昆剧院和苏州昆剧院的前身苏昆剧团,苏剧和昆剧合一。2016年5月3日,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

  江  苏  梆  子

  诞生:三四百年

  代表剧目:《樊梨花征西》、《战洪州》、《铡美案》、《刀劈杨藩》

  新创剧目:《华山情仇》、《三断胭脂案》、《打神告庙》、《桃花庄》

  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梆子戏的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滑  稽  戏

  诞生:60余年

  新创剧目:《一二三,起步走》、《顾家姆妈》、《快活的黄帽子》、《青春跑道》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种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

  海门山歌剧

  诞生:60余年

  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相传,不断创造,发展成为海门山歌。1958年8月,海门山歌剧团正式成立,一个崭新的剧种活跃于江海之滨。五十多年来,海门山歌剧团创作、改编、移植了近 200个剧目。

  通  剧

  诞生:百余年

  经典剧目:《陈英卖水》

  通剧,发源于楚越,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来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深为农民群众喜爱。

  至上个世纪80年代,通剧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有半农半艺团队业余演出。通州区2008年成立南通通剧团。

  丹  剧

  诞生:近60年

  代表剧目:《砻糠记》、《三夫人》、《大哥你好》

  丹剧,起源于丹阳的地方曲艺“丹阳啷当”。自1959年正式成立丹剧团以来,经过丹剧几代艺人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木  偶  剧

  诞生:300余年

  代表剧目:《徐策跑城》、《火焰山》、《猪八戒出世》、《嫦娥奔月》

  新创剧目:《琼花仙子》、《板桥作画》、《智斗》、《变脸》

  木偶戏,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

  泗州戏

  诞生:300年

  泗州戏,由"拉魂腔"发展而来,流行于安徽与淮河两岸,与这里的生活、习俗联系密切,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观众逐步减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丁 丁 腔

  诞生:200余年

  丁丁腔清中叶形成于铜山县,流布于徐州地区,历来只有业余演出。它汲取南来北往剧种的养分,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逐渐形成了通俗朴实的语言,高亢且婉转的唱腔。

  淮 红 戏

  诞生:200余年

  淮红戏,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清末形成于宿迁,淮红戏仍流于业余演唱,濒临失传。

  除了直接诞生于江苏的16个剧种,越剧、黄梅戏、吕剧,虽然诞生于其他地区,却也深深融入了江苏百姓的生活。

  三、其他地方性剧种

  流行于江苏的其他地方性剧种3个。

  越  剧

  代表剧目:《柳毅传书》、《南冠草》

  新创剧目:《李清照》

  越剧发源于浙江,江苏也很流行。

  南京市越剧团成立于1956年,是与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院齐名的全国三大越剧团之一。其前身为上海云华越剧团。创始人竺水招创立的越剧竺派艺术,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

  黄梅戏

  黄梅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淮阴地区。江苏迄今还有盱眙黄梅戏剧团。

  吕  剧

  吕剧在20世纪60年代初传入东海县,流布于连云港、淮阴一带。目前有东海县吕剧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江苏一直是全国戏曲的地方重镇,戏剧创作近年来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是,和全国一样,传承保护缺乏保障,一些小剧种濒临消亡,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不断流失,是戏曲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文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务院推出《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后,江苏迅速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让江苏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从“高原”迈向“高峰”,确保戏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姹紫嫣红开遍。江苏戏曲发展必将节节高,满庭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