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说】针线里的江苏 你知多少?

2017年03月18日 16:45:5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年轻人想家,最真切的感受大概莫过于晚归时分家中明亮的灯和桌上温热的菜。稍有些年纪的人想家,却总是常常记起母亲劳作的身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这些幼年就已会记诵的诗句,长大了再读却别有一番感受。

  咿咿呀呀机杼声中,从苎麻布衣到青织金锦,细细密密地织就着江苏的思念。针线里的江苏,你知多少?

  【云锦】

  南京云锦曾有一段这样的传说——

  在秦淮河畔的小草房里,住着一个叫“张永”的老艺人。许多年来,张永从早到晚织锦,却仍然难以清偿财主的债务。当张永累倒之际,“云锦娘娘”的两位使女赶来帮忙,最终织出了云锦——花纹好似仙境,青松苍郁、泉水清澈,两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丹顶血红也异常耀眼。

  云锦在1600余年的历史里,经历过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品贡品的辉煌,也经历过工业革命机器换人带来的迷茫。如今,云锦仍保持着提花木机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宽80厘米左右的织面上,有14000多根丝线,两个老匠人合作每天只能织5、6厘米,整个织就过程堪比计算机编程。“寸锦寸金”不是虚传,却是一份南京人织就云霞的“初心”。

  在江苏发展大会的LOGO设计中,云锦同样是必备元素。云锦织线构成的繁体“苏”字,携手共进的人、鱼、禾苗等元素组成了江苏意象。“锦绣苏”戳>>

  南京云锦,锦如其名,绚丽多姿、灿若云霞。“锦上添花”、“繁花似锦”,“锦”上有无数江苏人关于未来的美好祈愿。

  【宋锦】

  宁有云锦,苏有宋锦。如果说云锦璀璨如云霞,那么苏州宋锦则是南迁故事中的一抹诗心。

  两晋之末,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随着士子南迁的不仅有诗书,还有蜀锦技艺。到北宋初年,江南已成蜀锦新秀聚集之地,“绫锦院”中四百余架集织机昼夜不停。南宋迁都后,江南丝织业步入全盛,苏州更是出现了一种新品种——细薄、素净、典雅,装裱书画别有一番风味。

  “东北半城皆机户,万户机声传小巷”,重锦、细锦、匣锦、小锦,百余种花样,“锦绣之冠”装裱着南渡后的归心。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工业的闯入,传统宋锦一度衰落,技法大多失传。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对宋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复制。2006年5月20日,宋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罗】

  长裙星佩,轻帐云罗,江南七夕。除了用于进贡的锦,江苏故事里更常见的布料叫“吴罗”。

  苏州是罗的故乡,织罗技艺高超,称之为“吴罗”。吴罗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传统织造技术四经绞罗技艺,宋时达到顶峰。吴罗以轻软著称,其面料表面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浮雕效果,与皮肤的摩擦小,便于散热。

  《红楼梦》中提起的“软烟罗”就是其中一种,远似烟雾,颜色如雨过天青,如松绿秋香。

  轻薄、透孔,吴罗曾伴随着江苏女子的轻歌曼舞,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

  【吴绫】

  把时光再往远拉些,便可看见“吴绫”的痕迹。

  乾隆《吴江县志》卷五记载:“吴绫见称往昔,要唐充贡。其纹之擅名于古,而至今相沿者,方纹及龙凤纹,至所称天马辟邪之纹,今未见之。其创于后代者,奇巧日增,不可殚记。”

  吴绫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质地细薄,光泽较好,可与刺绣媲美,始于秦汉,兴于盛唐。“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方棋、水波、鱼口、绣叶、独窠,各种变幻的花纹里,是江苏织物特有的灵动。

  吴绫楚绢,越罗蜀锦,挥挥衣袖便是汉唐。

  【苏绣】

  与前面的几种纺织物不同,苏绣是一种“刺绣”的技艺,在江苏代代相传。

  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赵达之妹这样对孙权说道。江苏女子的胸怀与灵巧,不用丹青,却尽在手绣之上。

  到明清,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当时的灵巧女子,结合唐寅、沈周等画作进行刺绣,笔墨韵味淋漓尽致,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至此,苏绣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最终确立了“四大名绣”的地位。

  霞影青烟,锦绣虹霓,江苏纺织早已成为了世界织造史上的明珠。千年衣冠,百代传承,江苏游子亦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发展路上的中流砥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针线里的江苏,有云霞,有诗心,有唐风汉骨,有家国天下,更有等待游子归来的殷殷切切,惦惦念念。

  江苏发展大会,等你来归~

  (荔枝新闻专稿/墨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