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再夺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文扬:用生命来写作

2017年03月11日 14:49:06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3月11日无锡日报 2版)

  这是无锡人继1990年之后27年来再次荣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部作者呕心沥血10年写就的专著洋洋洒洒150万字,分4册、28卷,通过110祠、200多个人物、2000多幅图片,在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读者讲述一个个动人的“中国好故事”和难能可贵的“中国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已被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为青少年阅读推荐书目,正慢慢走进公众视野。

(作品《千秋家国梦——无锡惠山祠堂群人文故事集》) 

   为搜集资料下足“笨功夫” 

  10年,酷暑寒冬,风雨无阻。为了查阅更为详尽的资料,李文扬跑遍了北京、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的图书馆,有时候在外地一待就是一个月。住在图书馆附近的宾馆,他每日早起晚归,在“两点”之间往返。

  不光看,还动笔抄。在李文扬家中,有这样一面专门的“书墙”,摆满了专为写作这本书而准备的数百个文件夹——为了方便查阅,细心的李文扬以书中人物和关键词命名,将自己复印、手抄的各种资料以及在网上查阅到的相关内容,都整理收集在这些文件夹中。

(无锡惠山祠堂群分布示意图)

  记者随手翻开其中任何一本,都是厚厚一沓。资料浩繁,检索起来困难,他还制作了四五百张索引卡片,每张上面都密密麻麻写满各种资料的具体出处。

  这部书中共有2000余幅珍贵图片,其中附页《无锡惠山祠堂群分布示意图》精准地呈现了惠山祠堂群的具体分布。为了这张图,李文扬实地一一考察,发现了原有分布图上并没有覆盖的祠堂,有的祠堂位置不明,有的缺乏考证,“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为了纠正和补充,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图文社。”

  感人故事中提炼“中国精神” 

  光收集资料,李文扬就花了整整6年时间。资料收集齐了,该动笔了。

(作品《千秋家国梦——无锡惠山祠堂群人文故事集》)

  惠山祠堂群有着2000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祭祀集群,由其衍生的忠孝文化等核心价值观更是中国人精神信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对人物研究的深入和对人文故事的逐步挖掘,惠山祠堂群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在李文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梦’。要将这些故事更好地呈现,就不是简单罗列,而是要在感人事迹中提炼出中国精神。”

  李文扬讲述了自己写作“邹浩道乡”这个故事时的场景。起初让他眼前一亮的是这位北宋官员的《道乡歌》,诗中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中国——“大道通行之乡”就是邹浩的“千秋家国梦”。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故事该如何来呈现呢?李文扬认为,不仅要写故事,还要将这些古代故事与现代文明充分衔接。他告诉记者,每每写到有难度的时候,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看资料,一遍又一遍琢磨,而现在书上的这个故事,从岳麓山上的壮观火龙迎贬官邹浩讲起,带领读者在疑问和好奇中一步步走近这个人物,这正是在不断推翻原来的立意和构思基础之上写作而成的。

(惠山祠堂群)

  呕心沥血十载“用生命写作” 

  今年76岁的李文扬曾是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一名语文教师,他还担任过《无锡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早在工作时,他就积累了不少有关无锡历史人文的资料,但一直因为工作忙碌无法深入开展研究。2004年,李文扬刚刚退休不久,当时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也正好成立,这重新唤醒了他的写作想法,“祠堂不仅要有硬建筑、内布展,还要有软文化,后者是核心和灵魂”。

(无锡惠山祠堂景区)

  为了写作这部著作,10年来,李文扬每天3点就起床伏案,日均睡眠不足5个小时,用他妻子何明华的话来说,他是“用生命在写作”。曾经有一年,李文扬累得被送了6次医院。何明华回忆,有一次,丈夫在南京查阅资料时,突发心脏病被送医院急救。当时,全家人赶去南京,所有人都希望他为了身体健康而放弃写作。然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李文扬的研究热情,“都进行到一半了,我怎么舍得放弃?”

  在李文扬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中国梦”。他告诉记者,从无锡走出的国学大师钱穆,少年时经常到惠山祠堂群瞻拜往圣先贤的祠庙,从而逐渐产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敬意并走上研究国学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国学大师。在李文扬看来,惠山祠堂群所承载的忠孝文化等核心价值观更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扬光大,“青少年一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要让中国精神在这些孩子们心底生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