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情概况

2017年03月03日 10:07:24 | 来源: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享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美誉,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现辖2市3县5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29万,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开好局、紧在前认真抓、务实干,积极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展开新布局,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基本情况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江苏的北大门。现辖235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29万,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徐州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大禹分疆时即位列华夏九州,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享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美誉。徐州作为政区名称始于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刺史部十三州,徐州为其中之一。徐州城历史上三易其址,设州时治所在郯城,汉末迁至下邳,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又迁徐州于彭城。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大规模战事600多起,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基石。

  徐州文脉深长、人杰地灵。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彭祖为徐州地区人文始祖,是中华养生文化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使徐州成为两汉文化发祥地和集萃地。解忧公主和亲西域,为开创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期间,带领人民治洪水、掘石炭、兴农耕,留下了黄楼、苏堤、放鹤亭等众多文化遗迹。徐州还孕育了刘向、刘义庆、刘知己、李可染、马可等文化巨匠,可谓龙吟虎啸帝王州、人文荟萃古彭城

  徐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自古为交通要冲,古时汴泗交流、黄河前横,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明清漕运兴盛一时,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今天的徐州,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交通体系,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观音机场开通20多条境内外航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我国高铁主干网中,徐州是十字交叉枢纽,到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汉等城市高铁车程均为3个小时左右。

  徐州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城市,环城72座山峦、9条河流、7个湖泊,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2%、居全省第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6%、居全省第二,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9%,建成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

  徐州产业繁荣、充满活力。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历史上为全省全国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抢抓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0亿元,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煤盐化工、建筑、信息技术等8个超千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35.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7.5%,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二、近年来工作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20亿元、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增长12.4%,经济总量居全省第5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2位,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睢宁5个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6219元和13982元,年均增长11%13.2%,年收入4000元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6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开好局、紧在前认真抓、务实干,积极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展开新布局,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一是凝聚跨越争先的思想共识。主动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和互联网+”深入推进的时代要求,大力推动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组织干部赴苏州、无锡、南通学习先进经验、开阔思路眼界,打破梯次转移、跟随发展的思维定式,鲜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工作中坚持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敢于和发达地区开展同台竞争,奋力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展开全面振兴的工作布局。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优先对我市出台新一轮一市一策政策,形成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的政策叠加优势,赋予徐州创建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创新试验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双向开放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设立投资基金等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和政策支持,开辟了徐州新一轮发展的广阔空间。三是强化重抓产业的鲜明导向。牢固确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以双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围绕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出优化生产力布局、组建科技创新一院一城一谷、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设十大开放平台、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完善的现代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四是构建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组织、协调、督查三大体系,推行县(市)区重点经济工作、条线部门创新奖、干部作风绩效三大考核,采用专题化方法推进经济工作,确定新型工业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园区建设、平台建设、金融改革创新十大课题逐项调查研究、逐项作出部署,形成了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的工作格局。五是坚持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集中精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心城市建设、扶贫开发等大事,积极主动应对钢铁煤炭去产能、营改增、四项督查等难事,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16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改善、趋势向好,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8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6亿元、同口径增幅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8%12.5%12.8%,外贸进出口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5.4%19.7%,粮食总产93.83亿斤,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6万亩、总量达到215.6万亩。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9.2%。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更好发挥三个作用,自觉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来考量徐州发展、谋划徐州未来,励精图治、拼搏进取,全力打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主攻仗,咬定全面小康目标不动摇,自觉肩负起领军苏北的重大使命;突出创新驱动主引擎,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拉长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百姓福祉;强化功能实力提升,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硬成果,奋力谱写好两聚一高的徐州篇章。

  一是咬定全面小康目标不动摇,自觉肩负起领军苏北的重大使命。丰富目标内涵,对照六个更要求,把握好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的核心要义,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提升小康建设目标内涵,充分展现全面全体的小康愿景。提高建设标准,全力以赴补短补软补缺,着力提高百姓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确保如期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让小康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打破路径依赖,坚持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确保徐州经济在全省位次不降、份额不减、质量提升,始终走在苏北前列。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主引擎,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坚持以创新引领全面振兴,健全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建设科技创新一院一城一谷一区等创新载体,实施年度“222”人才工程,推动发展迈上中高端水平。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抓牢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四大任务,大力发展 “四新经济,巩固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改革开放激发振兴动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增长极。

  三是拉长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百姓福祉。抓好富民增收头等大事,以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推动创业为根本,大力实施八项富民工程,让城乡居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施六项脱贫举措,加快建立解决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兜底保障制度,确保68.2万低收入人口和269个经济薄弱村如期脱贫。促进公共服务公平可及,从小处抓起、从细节做起,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深化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稳定四项督查,坚决守好江苏北大门

  四是强化功能实力提升,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完善城镇体系,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沿交通干线、沿边界布局一批城镇,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做强中心城区,优化主城区双中心、六片区和十五个功能集聚区组成的“2+6+15”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坚持提升、繁荣、整治、解难、管理、服务并举,推进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着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打造极具实力、令人信服的区域中心城市。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优化生态布局,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两轴(京杭运河、黄河故道)、两湖(微山湖、骆马湖)、多片区,打造生态景观走廊、新型城镇走廊、经济发展走廊、综合交通走廊、文化旅游走廊,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结构绿色调整,重点招引无污染、产业关联高、带动转型升级的项目,切实做到发展不增污、增效又增绿。强化环境治理,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攻坚战,更有成效地增蓝天、保清水、护净土,让良好生态成为徐州核心竞争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