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2023-04-24 18:28

  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加 快数字经济强市建设,根据国家及省《 “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 展规划》《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导意见》,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数   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以推进“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为主线, 聚焦“产业、城市、内容” 三大数字化赛道,全面推进智慧城市 “ 一网通用 ”“一网通   办”“ 一网统管”建设, 招引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加强数字核心   技术攻关、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以“ 数字   徐州”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 数字蝶变”,建设淮海经济区   首座数字孪生城市,为打造更高首位度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   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 2024 年, 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 数字产业加快发 展,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蓬勃发展,初步建成淮海经济区数 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城市数字化建设创新示范高地。

  ——数字经济规模加速壮大。  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 加值力争达到 10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以 上,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分别突 破 400 亿、  100 亿元,新培育上市企业 10 家、招引落户总部 经济企业 15 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数据要素市场初步建立。  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 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 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 易有序开展,淮海经济区大数据交易中心(所)挂牌运转。

  ——数字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5G 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算力能力实现倍增,初步建成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 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对 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打造 100 个数字应用新场景。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 100% ,“ 一 件事一网通办”事项达到 100 个,高效便捷的智慧社会服务体 系基本建立。

  ——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 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 升,数字经济安全体系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着力推动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归集与共享 应用。

  1    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目标

  

  二、主要行动

   (一)数字产业化发展行动

  1.提升集成电路和光伏产业发展能级。  发挥集成电路材 料与设备、光伏制造业特色优势,主攻半导体材料、设备、 先进封测、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等五大领 域。半导体材料聚焦半导体级多晶硅、光刻材料、光通信材 料、显示材料四大重点领域, 加快半导体材料重大项目招引, 积极推广半导体材料在下游制造、封测和终端环节的应用, 推动半导体材料自主化、高端化发展。半导体设备聚焦光刻 设备、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和封测设备等领域,积极推 动半导体设备研发制造和设备升级,加快半导体设备国产化 步伐。先进封装测试聚焦新技术领域,发挥中科院微电子所 和江苏华进半导体平台力量,重点推动晶圆级、扇出型先进 封装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先进封装技术和产业链配套能 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聚焦碳化硅和氮化镓材料及器件 等领域,推动前瞻布局和技术突破,加快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在 5G 通信、动力电池、充电桩等领域的应用。光伏设备及 元器件聚焦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池)、控制设备及其他太阳 能设备和元器件等领域,支持中能硅业等企业加快实施颗粒 硅、单晶硅技改升级,  鼓励发展异质结、 PERC、背接触等更 高效率、更低成本晶硅电池,延伸拓展太阳能设备及元器件 制造业。加快建设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徐州高新区电子 信息产业园、邳州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园等特色园区,  推进晶凯存储芯片封测、天通通信模组、中科智芯人工智能芯  片、爱谱生 5G 高频新型柔性半导体元器件、中能硅业颗粒  硅产能替代、中清 G12 系列高功率光伏电池生产等项目竣工  投产。〔责任单位:  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等, 各县(市) 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地落实,不再  一一列出)〕

  2.积极发展智能终端应用产业。  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推动半导体材料、器件向下游终端应用 延伸,以应用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充分依托徐州经开区、邳 州市在光通信材料和芯片、显示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结合工 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重点 发展 5G 通信终端、显示终端、工业智能终端、汽车电子、 医疗电子等领域, 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责任单 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等)

  3.加快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 势,以数字化、服务化为方向,加快高端软件、大数据、信 息技术服务、信创服务等产业布局,以服务带动集成电路产 业大规模应用。高端软件充分发挥徐州工程机械、新能源、 汽车行业基础优势,  加强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 发展工业、嵌入式、行业应用等软件,推动软件即服务 ( SaaS )等业务发展。大数据依托淮海大数据产业园、淮 海数据湖、优网云计算等,  推进集数据、算力、算法于一体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 计算分析、 数据交易、容灾备份、安全防护等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 务培育发展测绘地理信息、地理遥感信息、互联网信息、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数字服务 业,  借助推广实施国家信创工程契机培育本土软件及信息 服务企业,  支持加快建设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体系,  加强云计 算、大数据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的融合创新。加快徐州软件 园、鼓楼信息技术产业园、云龙科创园等项目建设,支撑数 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 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商务局、文广旅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徐州通管 办、江苏有线,新田公司等)

  4.创新发展新兴数字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大力发 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金融、数字内容、 元宇宙等新兴数字产业。工业互联网鼓励开发软硬兼备的 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研发 与产业化,  支持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军企业。人工 智能以应用为牵引,  推动人工智能在工程机械、汽车、医 疗、教育、安全应急、文旅等领域创新应用,  培育发展智 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翻译软件、智能图像处理软件 等软硬件产品。区块链支持企业开展场景应用建设,  加快 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发展区块链专业服务, 不断完善区块链支撑体系。数字金融依托淮海经济区金融 服务中心,  加快布局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培育数字金融产业示范试点。 数字内容大力发展动漫、 游戏及其他数字内容服务业。融合应用网络和算力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显示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众多 前沿数字技术,  培育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  市 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文广旅局,  人 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等)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5.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研究制定实施制造业智能化 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建立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 方案、路线图、评估评价体系,发挥徐工汉云国家级双跨平 台带动作用,高质量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和智能制造 领域国家级技术(或产业)创新中心,有效整合产品设计、 生产工艺、生产能力、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和制 造资源,加快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 推行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帮助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推动数控 装备普及换代、装备智能改造和工业机器人普及使用,分类 分阶段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和制造示范, 推进企业上云。到 2024 年,  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达 100 家,星级上云企业达 1700 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 局、发改委等)

  6.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变革,  积 极推动普惠性“ 上云用数赋智” ,加快服务网络化、平台化、 智能化发展。加快贸易、金融、物流、文创、会展、零售等行业数字化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提升 电子商务服务,做大做强制造业电商、消费电商、农村电商 等知名企业、平台、品牌,发掘培育独角兽企业。依托汉文 化旅游资源,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数字资源融合,深 化消费平台融合,  加速智慧文旅数字化进程,  初步建成全 国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引领区。加快构建公共出行智慧 服务体系,孵化智慧出行高科技企业,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文广旅局、交控集团、文旅集团等)

  7.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  加快基于 5G 、物联网、人工智  能技术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及应用,积极争取省级数字农业  重点研发计划。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支持国家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 互联网+农业”,加强农村电商主体培育,  引导农业  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资配送企业、物流企业应用  电子商务。实施“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发展直播带  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收储全程机械化智  能化水平, 进一步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 建设一批市、县(市) 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单品大数据平台,打造“ 数字农业”徐州  样本。积极推广“ 农技耘” 类应用,鼓励和引导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专家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线上技术指导服务、智慧农业  管理服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智慧监管,不断完善  地产农产品产地数字化溯源体系。到 2024 年, 建设 100 个左  右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委网信办等)

  8.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实施共享经济创新发展行动, 加大共享经济的扶持和监管力度,积极推动共享制造、共享 出行、在线购物、共享住宿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 式创新。实施互联网平台经济“ 百千万” 工程,支持建设一批 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 鼓励发展行业类专业性平台,着力培育网上商圈、名优特产 品销售、区域性服务平台,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 合发展。实施体验经济提速发展行动,鼓励企业挖掘生产、 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  利用虚拟现实( VR )等新技 术创新体验模式, 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 培育发展“文 化+科技+产业+旅游” 文旅新业态新模式。(责任单位: 市发 改委、商务局、工信局、科技局、交通局、文广旅局、农业 农村局等)

   (三)数字化治理提升行动

  9.筑牢数字政府“数据底座”。实施“ 一网通用”攻坚行动, 加快各部门各类系统的清理整合, 促进系统联通、数据共享, 规范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全流程管理。依托“ 数字徐州”云 平台,加强政务数据归集汇聚,拓展完善人口、法人、空间 地理、社会信用和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  构建教育、医疗、 文化、旅游、环境资源、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水电燃气等 专项数据库,引导各领域主动开展基于数据的创新管理应用。 优化政务云体系,实现云资源统一纳管、按需分配、动态调度、集约利用,  不断增强弹性服务能力。到 2024 年,  政务云 上云率达  100% ,全网接入速率达万兆,基本建立数据中心 SDN 网络,  全面构建政务云网融合资源体系。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完整性达 100%。(责任单位: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住建局、 政务办、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局等)

  10.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  实施“ 一网通办” 突破行动,  深 化“ 数字徐州”云平台建设,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统筹,健全数 据标准和安全体系, 推动政务数据在公共服务“ 一件事”通办、 社会治理“ 一类事”统办、 政府运行“ 一项事”联办中全面应用。 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 ,以业务场景重构推动不见面审批,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积极推动并联审批,创新打造数 字化多图联审平台,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强化“ 一网通办” 系 统互联和数据互通功能,加大深网开采、数据沙箱等新技术 应用,全面推动省、市、县各类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政务 数据的实时共享。深化推进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梳理发布一批淮海经济区“一网通办”事项,推动个人服务 高频事项“异地通办”。实施数字惠民服务工程,  以社保卡为 载体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不断填补数字惠民能力短 板,  融通线上线下能力, 持续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水平。 (责 任单位:市政务办、大数据管理中心、工信局、发改委、人 社局等)

  11.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 规划、同步建设,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依托城市信息模型( CIM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建筑信息模型( BIM )等数

  字化手段,丰富完善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模块,  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提升城市感知判断、快速反 应能力,建设淮海经济区首座精准映射、虚实融合、模拟仿 真的数字孪生城市,积极运用“CIM ”理念建设智慧园林、 数字园博园,加快发展智能建造产业,争创国家新型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试点。依托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徐州” 云平台+数 字化运行分析,建设“城市大脑”,形成城市运行监测一张 图,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安 全防范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平台服务赋能,提升 市容市貌场景智能巡查、能源供应综合管控、交通数字化治 理、安全与应急预警等城市服务和管理,提升城市数字化决 策与管理水平。推进“ 数字河网”  “以智管废”等智慧管理平 台建设。推动经济治理数字化,建立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 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体系, 建设“ 可 看、可用、可管”全市经济大数据平台,  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 动态监测、实时分析,全面感知各项经济运行指标,对重点 企业、重大项目动态监管、风险把控。(责任单位: 市住建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信局、大数据管理中心、交通局、应急管理局、卫健委、城管局、公安局、发改委、统计局,  市 委网信办,国盛集团、新田公司等)

  12.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  实施“一网统管”系统建设行 动, 推进全市监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开展 “ 互联网+社区治理”创新示范, 深入推进各类社会治理数据融合应用。加强 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市 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充分融合雪 亮技防、治安防控、码证服务、智慧城市等建设成果,拓展 面向应急、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利等领域, 加快构建无人值守、人房关联分析等应用场景,推进新型智 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市、县系统 有效衔接,形成统一的城市协调指挥和综合决策体系,全面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创成全国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到 2024 年, 打造区域数字治理首 善城市。 (责任单位:  市委政法委,  市中级法院、检察院,  市 公安局、大数据管理中心、工信局、应急局、城管局、人防 办、交通局、生态环境局、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等)

  13.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归集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 数据,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集成应用,以数据支撑加强农业 农村行业管理。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自然村 有线电视、百兆光纤宽带全覆盖,推动村级信息服务站全覆 盖。到 2024 年,  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 行政村 5G 覆盖率达到 100%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市委网信办等)

   (四)数据价值化推进行动                                          

  14.深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 贯彻落实《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探索数据开放立法。深 化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市政务数据共享网站,推动跨地 区、跨层级的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管 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责权分工、开 放机制、开放清单、开放平台、数据利用、开放生态、监督 管理等内容, 依托徐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 稳步推进信用、 交通、医疗等数据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进 行政务数据资源开发, 提高数据资源价值。推动商用大数据、 民用大数据协同发展,强化行业和市场数据资源的采集、汇 聚、整合、存储,探索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行业数据资源 平台,构建不同行业、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到 2024 年,  数据集开放数达 5000 个,  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率达 80%。

   (责任单位: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市委网信办,  市工信局、政 务办、发改委等)

  15.构建数据市场化运营机制。  探索数据资源确权交易、 创新成果共创共享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 值,塑造数据自由流动的市场秩序,鼓励市场主体、行业协 会等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减少数据要素交易成本,加大社会 数据交易总量。探索建立淮海经济区大数据交易中心(所), 积极申报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探索多种形式数据交易模式。 加强对经过脱敏等安全处理的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 积极开展数据增值服务,推动跨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联合 创新,促进大数据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品。加大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应 用,推动建设数据资产流通管理和运营平台,强化数据价值 评估、数据交易中介等服务, 有效释放数据红利。(责任单位: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政务办、发改 委等)

  16.强化网络数据信息安全。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  加强开  放平台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政务大数据安全防护及保障体  系。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在市民卡、摄像头、采集器等设备中  的应用, 提高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事件识别能力。基于“ 数字  徐州”云平台,实现同城数据备份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服务全覆  盖。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  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安全管理等制度, 建立跨行业、跨部门、 跨地区的网络安全立体化监管体系。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风险预知、预警和预置能力。(责 任单位: 市委网信办,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工信局、公安局等)

   (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7.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 5G 网络建设,推 广 5G 行业虚拟专网,  推进 IPv6 规模部署和示范应用。扩容 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实现光纤千兆家 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优化数据中心布局,  推 进一批数据中心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边 缘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打破原有数据碎片化、分散式 存储和应用模式, 推动存量数据中心节能改造, 推进集数据、算力、算法于一体的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积极部署移动物 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鼓励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赋能平台、区块链平台,形成一批训练 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工具库。推动 5G 无线网、地铁 网络覆盖、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研发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  加快构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到 2024 年,力争  5G 、千兆家庭和商务万兆固网全域覆盖率达到 100% ,千兆宽带用户数达 72 万户。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徐州通管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管局,移动公司、电 信公司、联通公司等)

  18.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大力推进交通数字基础 设施和数字赋能的各类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公路、水运、水 利、邮政、环境保护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能源 与信息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徐州市能源大数据中 心建设。探索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多种类型能源网络 互联互通的能源互联网,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 与改造,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构建城市河网智能感知体系。构建 泛在互联智能感知的城市级物联网,打造城市数字孪生体。 加快构建低时延、大带宽、高算力车路协同环境,初步实现 5G-V2X  和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争创省级车联网先导 区。 (责任单位:  市交通局、住建局、城管局、工信局、发改 委、水务局等)

  (六)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

  19.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对标国际先进技术,  开展产 业链技术自主可控评估,推动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  加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基础性、通用性技术和 产品攻关。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 性前瞻性领域,汇聚优质资源,推动前沿型、应用型技术创 新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工程 机械、汽车等产业链融合创新, 建设一批特色数字化产业链。 到 2024 年,实施数字技术攻关项目 35 项以上。 (责任单位: 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等)

  20.建设数字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数字产业链、创新链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鼓励重点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建 设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 平台,  推动中科院微电子所、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微电子所、 台湾工研院、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徐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中科智芯与华为海思研究院建设,打造多层次数字技术 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双碳”研究院,组织数字、  “双碳”、 能源领域龙头企业,融合运用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电力电 子技术等,助力打造徐州绿色低碳城市、绿色环保产业。到 2024 年,  实现规上数字经济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建设若干 新型体制数字经济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 市科 技局、发改委、工信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等)

  21.促进数字创新成果产业化。 发挥中国矿业大学技术转 移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在徐高校普遍建 立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支 持企业深化与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医科大、徐州工程 学院等校企合作,联合承担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依托重点科技招商活动,  加速对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 易中心等线上平台作用,深度挖掘技术需求、成果供给、知 识产权等信息, 推动各类技术转移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健全市、县(市)区联动技术转移体系,引导供需对接,  打 通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 (责任单位:  市科技局、发改委、工 信局等)

  22.积极引育数字人才。落实《徐州市“555” 引才工程实 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发放“ 彭城英才卡”,在全球 范围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数字经济 人才。充分发挥在徐高等院校资源优势, 鼓励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增设数字产业相关专业,加强数字经济 人才培养。实施“彭城英才”培育工程,人才专项和资金重 点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加快产教融合,以数字技能人才 培养为试点,探索职高、中专、技工院校资源共享、学历技 能互认。支持头部企业与院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 室、实习基地,  开展数字技能类“一试双证”“一赛双证”等 合作模式试点。建立“ 数字工匠”培育库,鼓励职业(技工)院校创建国家和省数字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 定期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一线从业人员信息技 术培训,  培养一批复合型“ 数字工匠”。到 2024 年,  招引培育 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100 家, 数字经济领军人才 100 名。〔责任 单位: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商务局、人社局、教育局等〕

   (七)数字经济生态优化行动

  23.强化开放合作。  瞄准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和技术应用, 重点在数字经济项目、企业、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聚焦集 成电路与 ICT 、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智能化产品研发生产,  重点瞄准世界 500 强、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独角 兽企业、瞪羚企业、  “ 隐形冠军” 等优质企业,努力引进一批 高质量、发展好的数字经济企业。实施数字经济招商引资“ 1 号工程”,举办数字经济发展大会, 抢抓央企转移新机遇积极 做好招引承接,力争每年落户数字经济总部企业突破 10 家。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瞄准长三角地区数字 经济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资源, 探索建立跨地区“ 数字经济产 业反向飞地”,加快融入长三角数字经济生态圈。充分发挥徐 州淮海国际陆港对外开放平台作用,鼓励数字经济企业加强 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友好合作,带动智能制造、数字科技 企业来徐州投资兴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公共海 外仓、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推进建设跨 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度推进数字产业与淮海经济区城市的 对接合作,广泛开展合作招商、互推项目、配套服务,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的跨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淮海经济区数字经 济发展高地。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宣传部, 市公安局、政务办、发改委、工信局等)

  24.加快培育数字企业。 按照上市龙头企业、亿元规模企 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三类对象,滚动建立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企 业梯次培育库。建立数字经济上市及后备企业培育库,鼓励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  培 育若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建立数字经济亿元企业培育库, 加快培育高成长性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集成电路、 软件信息、大数据等产业链,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 提升、上市挂牌融资、市场开拓,培育一批“ 专精特新”小巨 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数字经济小微企业“ 升规入库” ,筛 选一批市场景气度高、效益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支 持小微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进行资产整 合重组,加快上规入统进度,壮大数字经济规上企业规模。 到 2024  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420 家,超亿元企业突破 100 家,新增上市企业 10 家。 (责 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地方金融监 管局等)

  25.推动国企龙头先行先试。 坚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 型智慧城市双轮驱动,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 道,推动国有企业联合头部企业先行先试、做大做强。实施 产业数字化“汉云”工程,以徐工汉云为链主企业,联合华为、思爱普、中软等顶级头部企业,  导入设计、生产、制造、 销售、仓储物流等全环节的软件及解决方案服务伙伴,培育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综合服务产业链,打造产业数字化 服务第一品牌“徐工汉云”,建设“区域工业互联网第一城”。 实施城市数字化“汉韵”工程,整合优质国资信息化资源,  内联外引顶级头部企业,探索成立徐州市大数据产业集团(数 字经济联合运营中心),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二三维地理 实体数据、规范提升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加快构建可视 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数字化方 面开放场景、沉淀数据、迭代技术、制定标准,牵引发展数 字制造和服务业,打造淮海经济区首座数字孪生版“汉韵徐 州”。实施内容数字化“汉风”工程,  依托文旅集团等,  联合 腾讯视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数字内容头部企业,  加 快徐州优秀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推 动景区、博物馆、国博中心、园博园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 产品,  发展线上演播、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 数字赋能文物藏品、非遗、地标产品、传统手工等,全方位 打造电影、游戏、动漫、演出、音视频等数字内容资源,  塑 造徐州“汉文化名城”“国潮汉风之都”数字文化品牌。 (责 任单位:市国资委、发改委、政务办、住建局、工信局、商 务局、科技局、文广旅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徐工汉云、国 盛集团、新田公司、文旅集团等)

  26.加快建设数字园区。  打造引领区域的“ 总部核心” 。依托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和淮海科技城建设淮海经济 区的数字经济总部基地,依托高铁商务城片区打造数字经济 先行示范区。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应用云计算、物 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培育一批市级数字经济园区,积极 推荐创建省级智慧园区、省级试点,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探索整合分散的楼宇办公场地,统一 规划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培育 壮大都市产业。培育特色鲜明的“ 县域组团”。统筹推动“邳州 睢宁新沂”东部组团、 “ 铜山贾汪” 中部组团和“ 丰沛”北部组团 优化布局,围绕产业发展特色,坚持“ 共享开放,融合创新、 应用示范” ,建设 “ 产城融合、因地制宜、一园多点、虚实结 合” 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 态。支持省级开发园区瞄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 数字产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增强产业招商、 资产管理、安全生产、公共安防、运输管理等业务全场景孪 生映射, 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智慧园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打造一批数字化推广应用的示范行业和示范村(社区),不断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层级。到 2024 年,建设 10 个产业特色鲜 明、配套设施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 动作用强的市级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国资委、科技局、商务局、工信局,市委网信办等)

  27.优化监管服务。 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  防范化解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市网络交易健康发展, 通过“ 以网管网”“ 协同管网”“ 依 法管网” ,强化创新完善机制、净化环境。  加强对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监管,构建 “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生态治理体 系,构建网络空间监管快速反应与紧急处理机制,维护网络 空间秩序与社会稳定。积极引导行业自律,保护市场主体权 益,依法依规参与纠纷处理、规范企业经营。持续深化“放 管服”改革,对标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构建高效便捷、 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助企服 务效能,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帮办服务,开辟数字经济发展绿 色通道,做好项目招引、对接、审批、建设等全过程服务, 大力优化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责任单位: 市市 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宣传部,市中级法院、检察院,  市 公安局、政务办、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等)

  三、保障措施

  28.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徐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 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日常工作由市发改委和市政务办共同负责推进。下设新型基 础设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数字科技创新、 数据归集“一网通用”、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数字政府 “ 一 网统管”、数字安全八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分别由市发改委、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市政务办、市公 安局、市委网信办牵头负责相关领域工作, 并建立工作专班、出台工作方案,加快工作推进落实;各县(市)区、徐州经 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 务区要成立相应推进组织和机构,建立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 机制。联合国内权威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高校学者、企业 高管,组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智库,为全市数字经济对数字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实施“赛道+场景”“头部+ 生态”“突破+纵深”发展模式,  打造区域数字经济公共服务 平台, 集聚数字经济生态合作伙伴, 形成联盟生态体系。  (责 任单位: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9.强化政策支持。  统筹市级专项资金使用方向,  加大对 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推广运用徐州市普惠金融发展风险 补偿基金,扩大“苏科贷”等政银产品影响,引导金融机构 扩大数字经济领域信贷投资。争取新型基础设施开展不动产 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 试点。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 鼓励县(市)区、国有企业立足自身实际设立数字经济股权 投资基金, 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数字经济发展。 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及商业保理、融资租赁、金融科 技等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数字经济企业提 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和 “ 一站式”金融服务。深化政府采购数字 化改革,推进实施政府采购一体化,加大对数字经济产品的 政府采购力度。强化人才、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研究制 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人才政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财政局、科技局、工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徐州银保监分局等)

  30.加强监测考评。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  产业统计分类( 2021 )》,建立全市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数字经济指标统计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定期抽查规上、 规下企业统计上报情况,加强指标动态跟踪,加强产业发展 预警与引导,提高数字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将 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建立交办督办机制,  定期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加大问 责力度。建立数字经济激励机制,对年度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成效显著的地方和个人给予表扬和激励。(责任单位: 市发改 委,市考核办、市委网信办,市统计局、科技局、工信局、  政务办等)

  31.营造发展氛围。  紧扣国家和省、市有关数字经济发展 重要决策部署, 强化主流媒体宣传, 开辟数字经济专栏专题, 宣传成功模式和典型案例。探索出台地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法规规章。强化全民数字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数字经济相关 科普讲座,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面向各级党政机 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 广泛开展数字经济专题培训。 鼓励企业和居民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录播等形式开展线上培 训课程,强化就业服务创新,提供面向技术技能升级、灵活 就业、  “ 共享用工” 的线上职业培训、就业供需对接等服务。 加强传播阵地和渠道建设,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内容生产能 力,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 位: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市司法局、发改委、工信局、商 务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科协等)

  附件:徐州市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