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

改变在身边:科技助力农业 农产品成“香饽饽”

我苏网 2023-01-14 18:47

  AI种出“科技甜” 农产品华丽转身成“新宠”

  在南京汤山这个3500平方米的大棚内,种植了胖太郎、阿鲁、黄星等十多个番茄品种。如果说几年前,冬季市场上售卖的番茄,通常来自海南、福建等热带地区。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持,让我们可以常年都能吃到长在身边的番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介绍:“每一颗小番茄生长全过程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比如说当前的光照是不是充足,温湿度是不是适宜,水肥供给是不是恰到好处,这些都让小番茄自己来说话。”

  藤蔓上装了传感器,角落里还有摄像头。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温室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数据,都可以被实时、精准获取。天热了,就开窗通风;土壤干了,滴灌系统就自动浇水……种植者不管有没有种植经验,都能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观察和管理番茄生长。

  任妮向记者介绍:“ 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套智能化的水肥一体机,里面有一个智能化的大脑,也就是我们的算法模型。通过土壤、空气指标的实时监测,以及外面的气象数据,还有番茄本身的长势数据,一共有50多种数据指标,然后来决策什么时候要浇水了,该要施肥了,然后水肥的比例是多少,15天内水肥的需求是什么样子的,在我们的电脑里都能看到。这个版块是溯源,就是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个模块。每一次番茄采摘之后都会自动生成一个溯源码,溯源码形成二维码之后一扫描可以看到,番茄它整个生长过程,是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采摘,整个的农事过程以及水肥管理过程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看到,可以说让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

  通过智能化调控,番茄发生病虫害、畸形果的概率大大降低;糖酸比可以长期稳定在8以上,口感上先酸后甜。南京新农科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铁军是这个番茄大棚的负责人之一。他说,过去这里种的是花卉,2021年,园区要对温室智能化改造。他带人走访多处,经再三比较,最后决定种番茄。

  王铁军介绍:“品质好、口感佳,我们2021年参加了首届南京最好吃番茄擂台赛获得了金奖,也发挥了一定经济效益,亩产达到2万斤左右,通过商超、电商、还有旅游采摘等渠道进行商品推广。”

  技术+产品+服务,听起来高大上的智慧农业,也可以实实在在落地。回想起当初设计推广这套智能系统的过程,任妮觉得可以用“不容易”三个字来形容。

  “智慧农业推广难首先是观念问题和习惯问题,普通的农户更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经验,比如大水大肥、打药防控,这些习惯有时候很难去改变。我们科研人员本身也并不擅长市场化的宣传和推广,但是我们也努力去学习和转型,比如积极主动走出去跟园区、农户去接触,比如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展会等,去进行技术成果宣传和推介,慢慢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智慧农业。”

  历经17年 小小油菜薹成“致富能手”

  告别了小番茄,我们再到高淳这家农场,见识一下“十全十美”的宝藏植物——油菜。

  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菜创新团队高建芹介绍:“油菜一身可用全身都是宝,花可以赏、薹可以吃、结籽可以榨油。它有菜用、油用、花用、蜜用、肥用 、饲用、药用等多种功能。”

  正常情况下,油菜应该是开春以后才抽薹,而这款经过科研人员17年精心培育的“油蔬两用型”油菜却可以提前抽薹。

  油菜薹是什么味道?高建芹向记者介绍:“顶端一个手掌距离掐下去,菜薹可以直接生吃,它带点淡淡萝卜味,口感比较细腻,有点清香的味道。”

  和普通绿叶蔬菜比,油菜薹也算得上是"营养担当"。富含维生素A、B、C和E,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硒的含量比较高。除了好吃有营养,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好种也很重要。

  目前江苏省农科院推出的宁杂1818、宁杂1838等品种,一次种植可采摘油菜薹4到5茬,亩产量可达1300斤左右。家庭农场负责人魏清说,自己2020年开始种植,目前菜薹销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供不应求。

  南京市高淳区禾田坊谷物种植家庭农场魏清介绍:“在菜薹上市的时候我们卖菜薹,在绿叶菜增多、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把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种完油菜之后我们再种水稻,大米的品质也会上升。”

  菜价好时卖油菜薹,之后榨油,榨完后的菜饼又是上等有机肥,油菜杆还可以肥田,一举四得。目前魏清家的油菜大棚,每亩产值可达3000元,对于未来,他也是信心满满。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杨雯 编辑/高若婷)